實驗室大顆粒噴霧干燥機是制備微米級至毫米級功能性顆粒的核心設備,其顆粒特性(粒徑、密度、流動性)與形貌(球形度、表面光滑度)的精準調控,直接影響后續實驗(如催化劑活性測試、藥物溶出實驗)結果,核心調控路徑圍繞“工藝參數-物料特性-設備結構”三者協同展開:
   一、關鍵工藝參數:主導顆粒特性與形貌基礎
  霧化參數調控:采用壓力式霧化噴嘴時,通過調節霧化壓力(0.5-3MPa)控制液滴初始粒徑——壓力升高,液滴直徑減小(可從500μm降至100μm),最終顆粒粒徑同步縮小;若需制備大顆粒(300-800μm),可降低霧化壓力至0.5-1MPa,同時搭配大孔徑噴嘴(1.5-3mm)。對于離心式霧化,調整霧化盤轉速(5000-15000r/min),轉速越低,離心力越小,液滴越大,適用于實驗室制備低堆積密度的大顆粒(如多孔吸附材料)。
  干燥溫度控制:進風溫度(120-220℃)與出風溫度(60-100℃)決定顆粒干燥速率與形貌。進風溫度過高(超200℃),液滴表面快速固化形成“硬殼”,內部水分蒸發時易導致顆粒破裂或凹陷;進風溫度過低(低于150℃),干燥不充分,顆粒易黏連。實驗室制備球形度高的大顆粒(如藥物微球)時,需將進風溫度控制在160-180℃,出風溫度穩定在70-80℃,確保液滴均勻干燥,球形度可達0.85以上。
  二、物料特性優化:適配調控需求
  固含量調整:物料固含量(10%-40%)直接影響顆粒密度與表面形貌。固含量低(10%-15%),液滴干燥后收縮率大,易形成中空或多孔顆粒(適用于吸附實驗);固含量高(30%-40%),液滴黏度增加,干燥后顆粒密度高、表面光滑(適用于藥物制劑實驗)。實驗室制備大顆粒時,需將固含量控制在20%-30%,平衡顆粒大小與完整性,避免固含量過低導致顆粒易碎。
  黏度與表面張力控制:添加增稠劑(如羥丙甲纖維素)可提高物料黏度(50-500mPa?s),減緩液滴霧化時的分裂速度,助力形成大顆粒;加入表面活性劑(如吐溫80)降低表面張力(從72mN/m降至35mN/m),可改善液滴分散性,減少顆粒團聚,使顆粒形貌更規整。
  三、實驗室大顆粒噴霧干燥機結構適配:實驗室場景精準調控
  實驗室設備多配備可調式干燥室(直徑0.5-1.2m),通過調整熱風分布器角度(30°-60°),使熱風均勻包裹液滴,避免局部過熱導致顆粒變形;部分設備搭載旋風分離器與布袋除塵器組合,可分級收集不同粒徑大顆粒(如200-300μm、300-500μm),滿足實驗室多組對比實驗需求。
  通過上述調控手段,實驗室大顆粒噴霧干燥機可制備出粒徑偏差≤±5%、球形度≥0.8的功能性顆粒,為材料科學、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實驗研究提供穩定的顆粒樣品。
 
